贸易大哥大:"新宁波帮"(下) |
|
发布日期:2006/1/18 1286人次浏览 【 双击鼠标滚屏 】 |
|
这种力量是有形的
无形的力量是,当以包玉刚、董浩云、邵逸夫等世界级的“宁波帮让宁波早先一步领略世界风云之后,以这些刚刚成长起来的“新宁波人为代表的宁波商人从此再也停息不住追逐市场的脚步。
20年,正是两代人的代际“交割的时间。
“新宁波帮已风生水起。
“新宁波帮”无形的影响力
市场的发育是双向的
作为本土生根发育的宁波商帮,从不讳言宁波的“政府力功勋卓著。在11月19日,面对由全国数十名市长组成的“取经团―――浦东干部行政学院进修班的特殊学员,郑坚江、郑永刚们侃侃而谈,旁引佐证,试论宁波“土壤的肥沃。
他们是真心的,因为他们是得益者。
1993年,宁波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
1999年,宁波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同年,《宁波市保护私营经济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
2003年,宁波发展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举行,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见》。
从1992年到2003年,是宁波民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些“阳光政策下,宁波民营企业开始从原先的“偷偷摸摸、“小心翼翼转向“光明正大、“大胆迈进。
在宁波,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有着一种默契。
政府不头脑发热,不拍“企业的板。
政府领导下访,办完事就走,不吃饭。
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说,宁波的政企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学习的模式。他进而评点说,实践告诉我们,凡政府开明的地方,企业必有活力;凡企业有活力的地方,政府必定开明。民营企业是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而政府则是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宁波民企的力量还渗透到了国有、集体经济领域。
首先,民企的发展是一种“刺激。10年前,宁波卷烟厂员工的工资与宁波大部分民营企业员工的工资贫富差距显著拉大,为了员工的利益,“大红鹰老牌翻新,凤凰涅□。
更重要的是,已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基本完成的乡镇民营企业体制改革为宁波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积累了丰富的改制经验和雄厚的民间资本,使得稍后开始的国企改革攻坚战“再战再捷,创下了颇具特色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南苑饭店的转制,成就了浙江第一家五星级宾馆。
宁波电池总厂与香港中银集团投资公司的合资,催生了中国民族产业的骄傲―――中银宁波电池和双鹿品牌。
组建于1998年5月的宁波维科集团,是宁波国有纺织工业大规模改革重组的产物。当时全国纺织工业逐步从巅峰跌入低谷,连续多年出现亏损,宁波国有纺织业面临着大量的困难和问题。面对困难的局面,宁波纺织控股公司的领导最容易想到的改革方案,就是保留几家经营良好的盈利企业,将其它经营困难的企业分割出售。可是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所属的20多家企业的大部分资产整合成维科股份有限公司,并以维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将宁波国有纺织的其它企业以控股和参股的形式组合成维科集团,以一个整合(产品)、两个集中(资金、资产)为核心的维科重组方案,使得集团很快成为浙江省纺织工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名品最多、效益最好的综合型集团公司,其维科家纺已成为中国家纺最大的出口企业。
维科的模式是“重组,波导的模式是“股份制改造。波导起步时是乡镇企业,成为国产传呼机老大时已是民营资本占主导。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波导又被国有企业宁波电子集团控股并挂牌上市。如今,国有、集体、民营等多方持股的新型混和所有制企业的波导,已成为国内手机销售的“状元。
有人说,宁波卷烟厂的成功是得益于卷烟行业的特殊性。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多少带有一种“歧视。可以印证的数据是,从1993年开始,乃至现在,在中国近200家卷烟企业中,有半数以上处于亏损或潜亏损状态,相当数量的卷烟厂经济效益滑坡,连昔日光耀夺目的品
牌而今也恍如昨日。“大红鹰之所以能展翅飞翔,是对市场的精确把脉。1993年前的4年间,宁波卷烟厂连续亏损一个亿,而1994年以后的8年,宁波卷烟厂仅大红鹰一个品牌的卷烟就持续创造税利累计达到130个亿。大红鹰的销量10年来平均增长99%,其品牌价值也上升到51.66亿元。
活力宁波让民企、国企健康成长,它还吸引了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等化工行业巨头的纷至沓来,使宁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在浙江,宁波是率先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引资战略的。目前,宁波的引资量超过全省总量的1/3,为全省最多;在贸易方面,宁波创造的外贸顺差和一般贸易出口额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宁波的招商引资与苏南不同。苏南吸引的外企以IT等高科技产业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多为候鸟型的外企,存在潜在的迁移可能性。而在宁波落户的外企多为重化工业,具有依托港口的特性,投资成本大,迁移困难,因而抽资的风险比较小。宁波港今年货物吞吐量已破2亿吨,跃居大陆港口第二、世界第五。
与温州制定的“国际性轻工城的目标定位比,宁波的发展定位显得更全面些,宁波已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地。
宁波的腾飞之路既不同于“温州模式的全体民营战略,也不限于新“苏南模式的两头在外之道,更不同于青岛经济中国有成分独强的态势。
宁波的经验是什么?
宁波的经验没有模式可以圈定,宁波也不需要模式,宁波需要的是活力,首先是人的活力。
民营企业催化下的混合经济让宁波活力四射。
截止到2004年,宁波已拥有中国名牌23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
在2004年,宁波的所有县市都挺进中国经济百强县(市)。
慈溪的家电、余姚的塑料、象山的针织、宁海的模具、北仑的文具……宁波的产业聚积正显示出浩瀚的生存空间。
宁波有114个工业产品销量排名全国第一,宁波的隐性冠军、潜力性产品比比皆是。
我们无法为宁波强劲的活力预计未来。因为宁波人特别是正在崛起的“新宁波帮,不事张扬,只想低头做事。“闷声发大财,是宁波人的习惯和本性。
“新宁波帮走向世界的脚步浩浩荡荡。
|
|
相 关 信 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