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变成垃圾场 农村变成垃圾村
记者在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田际村看到,村子一边是正在逐渐荒芜的菜地,另一边是一个堆放废旧塑料的场地。村里的农田正在不断的受到废旧塑料场地的蚕食。在现场还能闻到一股浓重的焦糊味。
在台州市路桥区田际村,漫山遍野的堆放着废旧塑料,就在我们拍摄期间,还不断有叉车大规模的把废旧塑料运来。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大有“垃圾包围耕地”的趋势。
而仔细看这些堆放的废旧塑料,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各种塑料容器瓶罐、塑料座椅、其它各种细小的废料更是不一而足。那么,像这样的行为当地有关部门是否知情,对这样的做法又是怎么考虑的呢?如此回收废旧塑料,首先侵占了大片耕地,记者首先找到了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国土资源所。
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国土资源所所长于杨:“作为我们土地管理部门来看肯定违规,因为他堆放的场地是耕地上面,农业用地,别的(用途)不能用的,非农业用途是不行的。”
于所长明确表示在耕地上堆放废旧塑料是违法的,但当地村庄这种情况的出现却已经有十几年了。这和当地特殊的产业结构有关。“当地出现这个情况是有一个产业链在里面,废旧塑料进来场地没有,就利用空地倒上去了。”
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在当地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记者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附近的村庄里,大部分的村民都从事着和处理废旧塑料有关的行当。在这条路两边的路面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再生塑料颗粒,正在进行晾晒,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作坊,这个作坊的全部就是一个毛竹搭建的棚子、一台塑料粉碎机、和几个盛放原料的池子。
看着这些构造简陋的露天作坊,我们实在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但当地的村民却不以为然。“我们这里别的产业没有,主要就是搞这个东西的,塑料粉碎、收集处理。如果这个一停,有多少厂家这个原料找不到。”
处理废旧塑料在当地已形成产业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村庄这个处理废旧塑料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由于技术含量低,原料容易找到,产品需求量大,因此在近几年从事的人员和规模也越来越大,虽然在短期内给当地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但在“回收村”的如火如荼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未来深深的忧虑。
专家介绍,因为废旧塑料可能存留有害化学用品,随意的堆放将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极有可能污染土壤,而长时间的在耕地堆放废旧塑料,则可能会破坏耕作层,给土地资源造成的损失是难以挽回的,有可能给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破坏。但是,世世代代种田为生的当地村民,怎么会视这样的损失于不顾,把大片良田拿来堆放塑料垃圾呢?
当地村民:“为了赚钱嘛。他一亩地能赚三四千块。种地总共能赚五六百吧。”
当地村民:“种田一年种个千把块钱,忙得要死,还有拖拉机费,什么费的。就干脆租给外地来收塑料的。”
当地村民:“现在都是做生意吃饭。不种地了。”
租地收租金和种地相比,钱来得多,来得容易,以地为生的农民选择回报率更高的土地利用形式,也是无奈之下一种短视的选择。这是“回收村”形成的主观原因。而在客观环境上,附近新桥镇工业园区塑料相关行业相当集中,对初级塑料原料的需求很大,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塑料也很多,因为区域的优势和利益的驱使,新桥镇许多村庄渐渐发展成了废旧塑料的集散地和加工地,发展起来以后,因为规模效应,其它各地的废旧塑料也源源不断的被运送到这个集散加工中心,如此循环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现在塑料垃圾场把耕地蚕食到了这样令人吃惊的地步。当地的工业正这样的方式的压迫着自然环境,因为土地资源的有限,如果任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可持续发展更将无从谈起,当地镇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危害,两年前也曾经对当地废旧塑料回收场的违法用地进行过整治,但还是屡禁不绝。
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国土资源所所长于杨:“对这种打击难度比较大,有时候去查违法用地,哪一个产生的比较难查的,因为这个东西晚上倒在这里,时间很短,倒在这里人就走掉了。下阶段肯定要对他们进行集中的整治和处理。”
从当地全民动员、废旧塑料处理已经形成产业链的情况看,单纯的对违法用地的现象进行查处难免治标不治本。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立足长远,从根本上认清环境保护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从而发展出一套适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浙江省两会期间,省长吕祖善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温州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经济发展要加快调整转型,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扩大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谋求眼前发展。我们希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切实行动起来,不要再让那些不和谐的现象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