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石油科技十大成果 |
|
发布日期:2006/1/24 15:41:00 1713人次浏览 【 双击鼠标滚屏 】 |
|
2004年,中国石油集团科技发展实现了十大突破。
一、渤海湾滩海勘探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年来,在渤海湾滩海勘探石油的过程中,通过地质综合研究,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了地震数据采集质量;扩大水平井钻井应用规模;应用改进的低阻油气层识别与评价技术,减少了试油层数,加快了勘探进程,提高了大规模探明储量的水平。已落实的渤海湾潜山披覆构造的潜在资源量近6亿吨;辽河滩海7个断裂背斜的潜在资源量约10.2亿吨;大港油田南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305万吨。
老堡南1井获高产油气流,南堡1井钻遇厚油层,标志着中国石油集团渤海湾滩海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展示了渤海湾滩海地区良好的勘探前景。
二、体膨颗粒深部调剖技术成功研制,现场试验获得成功
体膨颗粒深部调剖技术是针对非均质高含水、大孔道油田深部调剖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研发的,主要进展包括:首次成功研制出体膨颗粒系列深部调剖剂配方;提出了体膨颗粒“变形虫”深部调剖机理;首次成功地将“变形虫”深部调剖机理大规模应用于高含水大孔道油藏改善水驱开发,将该技术用于大庆聚合物驱油藏,并获得成功。
该技术自投入现场先导试验以来,是国内应用规模最大、应用效果最好、适用油藏条件最广的深部调剖新技术。
三、四川气藏欠平衡钻井技术打开天然气勘探新局面
四川气藏欠平衡钻井技术,主要针对四川盆地碎屑岩储层地质特点和油气藏特征,开展欠平衡钻井理论、软件、工艺技术及装备的配套研究与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获6项国家专利。
研究成果在川西、川中、川南、川西南等地共进行了57口井的欠平衡钻井试验与应用,其中邛西3井、邛西4井、邛西6井获得了高产气流,取得了邛西构造勘探的重大突破。在南井构造上完成的纯天然气钻井完井的井浅2井,首次在须家河组钻获工业性气流8.4万立方米/日;在平落坝构造上的平落19井,完井深达3760.71米,创国内气体钻井井深最高记录。
四、推出物探GeoEastV1.0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
该系统涵盖了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的主要功能,增加了叠前偏移成像、海上地震数据处理和叠前属性提取及应用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了对二维、三维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是我国物探技术发展过程中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和解释一体化的大型软件。
该软件的成功研发不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软件系统,同时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物探软件的差距,大大提升了中国石油集团软件研发水平,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五、肯基亚克盐下碳酸盐岩油藏综合技术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近两年来,肯基亚克油田通过综合技术的研究应用,结合井身结构优化和钻头优选,缩短了钻井周期,降低了钻井成本,总结出一套油井高产的有效办法。到2004年年底,盐下油藏产油能力达到年产200万吨。
六、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该项目发展了驱油剂分子设计理论,提出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分子设计的基本准则。并针对我国油藏特点,研制出了高效、廉价、无污染的化学驱油剂;在驱油机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研究成果在大庆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七、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基础研究获得新突破
该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对发现优质天然气资源、扩大勘探领域以及实现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八、EILog-100测井系统研制完成,现场试验获得成功
2004年,中国石油集团在多年测井重点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与系统集成,研制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测井装备EILog-100测井系统,现场试验获得成功。
该成套装备包括综合性地面系统、快速组合常规测井仪器、国产成像测井仪器、综合性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平台。该装备的研制成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石油集团测井装备水平的提高,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更优质服务。
九、新型催化汽油辅助提升管改质技术投入商业化应用
如何满足汽油中烯烃含量标准成为炼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对催化裂化汽油PONA组成和反应机理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验室研究,开发出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使催化汽油中的烯烃发生氢转移、芳构化、异构化或裂化,烯烃含量显著降低,而辛烷值基本不变。
利用该技术可直接生产出合格的高品质汽油,实现了汽油产品的升级换代,满足当前汽油新标准,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十、ABS生产工艺研究取得突破
ABS生产新技术的工业化试验顺利打通全流程,生产出优质产品,经检测分析,各项指标全部达到750A优级产品标准。此项研究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石油集团拥有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专利生产技术。
该项技术大大缩短了PB胶乳的反应时间,使生产周期由原来的48小时减少到14小时,提高了现有装置产能,在装置不进行大改造的情况下,使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12万吨,减少了改造投资。同时,产品冲击、拉伸等物性指标有很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的研发成功,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国内ABS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
|
|
相 关 信 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