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石油进口采取的依然是对国际油价被动接受的方式,以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加权平均价格为定价依据,没有得到与石油进口量相应的“价格发言权”,无法避免国际油价“一买就升,不买就落”的局面。国内进口商及用户每年要因为这些造市行为白白损失几亿美元。
中国惟一价格完全放开、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燃料油价格也要依从于新加坡标准,因为具有标志性的燃料油价格的定价在新加坡。传统上,亚洲地区燃料油国际贸易定价多以新加坡价格为基础结算,而形成这一价格的交易量每天不足 10万吨,几个大油商之间的默契,就可以控制中国燃料油市场100多万吨现货的价格。
近几年来,国际上油价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原因主要在于国际油价频繁大幅涨跌,如此上下翻腾,给国内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价格风险,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
其实,各国都同样面临油价风险,但问题在于中国内地目前没有石油期货,相关企业无法规避价格风险。比如,1999年以来国际油价从不到10美元涨到突破40美元,曾造成石化企业、国航等经营业绩的严重恶化。有专家估计,如果当时内地企业能够通过期货市场,对进口石油进行套期保值,可以节约数十亿美元的成本。然而,目前实际上内地只有少数几家大公司,可以在国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其他的相关用油企业,即便预料到油价上涨,也无法规避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
据统计,原油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为石油进口将多支付5亿美元。
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新动态也值得警惕。在分布于欧洲、美洲和亚洲三大石油期货市场中,目前亚洲的新加坡市场作用日渐弱小,而日本又于去年推出了石油期货交易,并且发展十分迅猛,大有完全取代新加坡石油期货市场地位之势。如果中国不尽快推出石油期货将亚洲能源市场中心的地位拱手让给他人,对中国将十分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