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塑件表面起泡及内部隆起 ①模塑料中水分及易挥发物含量太高。应进行预干燥及预热处理。 ②模具温度太高或太低。应适当调整。 ③成型压力太低。应适当提高。一般,厚度每增加1mm,模压压力相应要增加2MPa。 ④模具排气不良。应改善排气条件。 ⑤模塑料压缩率太大,空气含量太多。应预压料坯。 ⑥保温时间控制不当。应适当调整。一般保温时间应适当长一些。 ⑦固化时间太短。应适当延长。 2)塑件表面灰暗 ①模具温度太低。应适当提高。 ②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应提高型腔表面光洁度。 ③润滑剂用量太多,应适当减少。 ④脱模剂使用不当。应选用适宜的脱模剂。 3)塑件表面斑点 ①模塑料中混有杂质。应彻底清除。 ②模塑料中水分及易挥发物含量太高。应进行预干燥及预热处理。 ③原料粒径悬殊,大颗粒树脂塑化不良粘附在塑件表面上。应选用粒径均匀的树脂。 ④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应抛光处理,提高型腔表面光洁度。 ⑤模具型腔内不清洁。应清理型腔。 4)塑件表面糊斑 ①模具温度太高。应适当降低。 ②模塑料预热处理不当。防止预热不足或过预热。预热温度和时间应以获得最佳流动性为准。 ③合模速度太慢。应适当加快。 5)塑件表面桔皮纹 ①合模不当。应在低压条件下缓慢合模。一般,装料完成后即可合模,当凸模未触及模塑粉时,应快速闭合;触及模塑粉后应慢速闭合。 ②模具温度太高。应适当降低。 ③模塑料预热处理不当。应进行高频预热。 6)塑件表面流痕 ①模塑料流动性太好或水分及易挥发物含量太高。应更换模塑料或进行预干燥和预热处理。 ②脱模剂使用不当。应选用适宜的脱模剂品种及适当减少用量。 ③装料不足。装料时应视塑件形状、模具结构来确定适当的加料方法,不易填满之处,应多装料或分多次装料。 ④排气时机不当或时间过长。应适当控制排气时机和时间。 7)塑件表面色泽不均或变色 ①模塑料热稳定性能不良。应换用新料。 ②模压温度太高,熔料或着色剂过热分解。应适当降低压制温度。 ③模塑料预热不良。应选择适宜的预热方法、预热时间和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