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聚烯烃市场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飞跃发展,但是这个黄金时代也许即将结束。目前市场已显示出急刹车的迹象,并且减速的趋势仍将继续。
至少,位于休斯顿的Chemical Market Resources Inc.公司的高级分析师Frank Zhao持有这一观点。在9月21日的采访中,Zhao指出,2005年中国的聚烯烃进口量出现了十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在2005年的前5个月中,中国的聚丙烯(PP)进口量大幅下降 20%,聚乙烯(PE)进口量下降6%。特别是低浓度聚乙烯(LDPE),其进口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6%。
这些数字是令人吃惊的,因为中国的聚乙烯和聚丙烯需求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2.7%和14.9%。然而,相比之下鲜为人知的是,同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增速略微超过了需求的增速。
截至2004年,中国的聚乙烯产量已达到400万公吨,与1995年的100万公吨相比翻了两番。聚丙烯产量也以同等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达到450万公吨。
目前中国的聚烯烃生产量已经超过了进口量。Zhao指出,2004年中国消耗的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别有50%和40%来自进口。
并且市场需求的增速正在下滑。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聚烯烃需求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国内GDP增速的1.6倍。但在2004年,聚烯烃需求仅增长5.7%,而GDP增长达到了9.5%。
Zhao认为中国聚烯烃市场减速的主要原因是高居不下的油价。
他指出“中国的生产商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产商专注于降低成本,以应对不断攀升的树脂价格。有些中国公司尝试在产品中使用更少的塑料材料——例如把塑料瓶壁做得尽可能薄——有些公司降低质量标准,还有的在生产中使用更多的回收塑料。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的回收塑料进口量每年增长超过20%。他说,2004年中国进口的回收塑料总量占当年全国消耗的原始塑料的10%。
不过,使用回收塑料生产的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Zhao说:“这是因为出口产品质量要求更高。”
2005年中国聚烯烃市场的另一个特征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大量进口。从1月到5月,进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升幅达35%。
“这是受国内农用薄膜需求的推动,”Zhao说。另一个原因是,1月份中国将进口LLDPE树脂的关税从11.6%削减到6.5%。
然而,以上这些是否说明中国聚烯烃市场将盛况不在?Zhao回答说这“取决于期望值的高低。”事实上,与过去的十年相比,该市场将以相对平缓但持续的速度继续增长。
Zhao预测2005-2015年中国聚烯烃需求的增长率为5-7%——低于GDP增长速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是Zhao做出此预测的首要原因。同时,他也提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在奥运会举办之后,塑料产品,特别是管道、电线和电缆的需求将降低20%甚至更多。
不过,5-7%的增长率仍然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的聚乙烯市场规模将达到1,570到1,880万吨,聚丙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450到1,730万吨。
预计2015年中国聚乙烯的供需缺口约为400万到500万公吨,聚丙烯的供需缺口为400万公吨以上。同时,聚烯烃进口的增长速度将在未来十年中继续下降。
“这好比众人分羹,僧多粥少,”Zhao为那些争夺中国进口市场的国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中东地区的公司最有可能击败亚洲竞争对手而获得中国市场的优势份额。
目前,中国进口的大多数聚烯烃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台湾和新加坡。但是,中东地区正在扩大市场份额,并且Zhao预计该趋势将持续下去。
“中东聚烯烃的原料供应优势将迫使目前向中国出口的的其他公司去寻找新的市场,”Zhao说。这将会影响到全球市场,他补充说。
Zhao还预测,到2015年,中国聚烯烃需求的70%将由本国生产满足。国内产量将继续增长,其中包括与西方石化巨头的合资项目。
事实上,中国的石化产业总体上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中的主要巨头如中国石化(Sinopec)和中海油(CNOOC)正在与更多的国际伙伴展开合作。
仅2005年一年就有3个50-50出资的合资项目开始生产,包括BP plc和上海石化组建的Secco公司,BASF AG和扬子石化组建的BASF-YPC公司,以及中海油和壳牌石化Shell Petrochemicals Co. Ltd.之间组建的CSPC公司。位于上海的Secco赛科公司和位于南京的BASF-YPC Co. Ltd.公司已于6月开始运营,位于广东省惠州的CSPC合资项目计划于12月投产。
“这‘三大项目’将新增共230万吨乙烯产能”,Zhao说。第4家合资企业ExxonMobil Fijian计划于2008年开始生产。该项目由中国石化、ExxonMobil和Saudi Aramco分别按 50:25:25出资,已于7月动工兴建。
谁将成为下一批在中国生产聚烯烃的外国公司?Zhao认为“Dow、Sabic和Total都有可能”。
无论如何,“中国市场将继续为全球聚烯烃生产商带来巨大的商机,”他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