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天妃宫碑早在1957年就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经环氧树脂胶粘和环氧涂层表面保护的这块纪念郑和4次下西洋而立的御碑,却面临着风化消亡的危险。文物保护专家指出,保护该碑的出路是用环氧树脂定制坚硬的保护层。
天妃宫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为纪念郑和第4次下西洋平安归来而亲自撰写的,整个碑重达27吨。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从天妃宫遗址(时为7316厂宿舍)移到不远处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院中。迁移过程中原本连接碑额、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断,有关部门用环氧树脂修复,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碑从此连成一体,再不能分成3部分运输。
在静海寺的院子深处,这块屹立600年的青石碑没有游客、没有瞻仰者,驮碑的石龟在冷风中显得很寂寞。放置石碑的通道宽5米左右,而碑的最宽处就达到1.8米,局促得很。碑身上横七竖八地裂了不少大“口子”,有3条深深的纹路已经贯穿了整个碑身。碑文不太看得清楚,碑额上的“明代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已不见踪影,阳光下只能隐约看见个“弓”字,用手抚摩碑文一层像粉笔灰样的风化层就掉了下来。
有关妈祖的碑刻很多,但皇帝撰碑文的只此一块,文化价值极高。80年代末的时候,天妃宫碑文还能拓出清晰的拓片,但现在已经风化得很厉害了。目前,天妃宫复建工程主体宫殿开始封顶,专为“镇宫之宝”——天妃宫碑建造的一个四角方亭也基本竣工。然而在“豪宅”即将大功告成之际,专家经过严格论证却得出“天妃宫碑太老了,回不去了”的结论。去年开始天妃宫复建办为了古碑“回家”,先后组织专家召开了5次论证会。但是在现场检测了古碑现状后,专家们却得出“放弃搬迁”的结论。
专家指出,经过环氧树脂的粘合,石碑已经成为一体。经过微波无损探伤仪检测,显示碑体内部早已有了许多贯通的裂隙。运输中万一起吊的着力点选在空缝处,只要稍一用力古碑就会散成碎片。而且即便能找到古碑的受力点,静海寺通道内狭小的空间也足以让搬迁的工程半途而废。现在如果要搬就必须拆毁静海寺一部分建筑。考虑到天妃宫碑迁移的技术难度较大,且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风险性,能否实现万无一失的搬迁目标仍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决定天妃宫碑不再迁移,新建的天妃宫内摆放“克隆”后的天妃宫碑。
“年老”的天妃宫碑只能任凭风吹雨打了吗?由于现有场地狭小,不能为天妃宫碑建造遮风避雨的亭棚,现有的保护措施就是为它刷上一层抗氧化涂层。但石碑表面还是像粉笔灰一样迅速地被氧化着。专家估计以这样的速度在几十年内,石碑就将“寿终正寝”。 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强烈呼吁,给石碑加一层由环氧树脂材料定制的“盔甲”,已经刻不容缓。
|